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--->媒介寶庫欄目--->媒體雜談-->詳細內容
媒體的唯一出路:上網
作者:佚名 日期:01-3-30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今天,與你周圍的人談話,你會發(fā)現人們頭腦里的信息竟然來自這么多不同的渠道。而這一切,對中國的傳媒、報紙、雜志、電臺、電視臺,包括對政府的信息、新聞和傳播政策提出了不容忽視的新挑戰(zhàn)。這個挑戰(zhàn)的根源來自:互聯網。
通過互聯網,中國記者、學者、政府官員、普通老百姓,包括種菜和種花的農民,發(fā)現了一個奇妙的世界:他們竟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坐在家里,收集和閱讀新聞和各種信息(包括大量受到限制或禁止的信息),或娛樂享受。
據統(tǒng)計,截止1999年年底,中國擁有互聯網用戶近千萬。預計到2000年底,將增加到2000萬。在互聯網上,每個人都可以發(fā)表獨立的見解,每個人都是報紙的總編輯,在網上公開發(fā)表意見時,沒有新聞檢查官審查你的意見和觀點。每個人都是新聞記者,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(fā)布新聞,如一個名叫德拉吉的美國人搶在傳統(tǒng)的媒體前面,向公眾報告克林頓性丑聞的細節(jié)。
你以主流媒體而自卑。但是,無論你是全國性大報、或是國際上有影響的雜志期刊、或是擁有億萬觀眾的電視臺,你如果不打算失去下一代讀者、聽眾或觀眾,你的唯一出路就是:上網。
不管你個人喜歡或是不喜歡,你如果想在下個世紀生存下去,在經濟上、文化、政治上影響未來的年輕人,你沒有別的辦法,唯一的辦法就是——上網。
由少數人向大多數公眾發(fā)布新聞和信息的傳播模式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垮掉了。這對于政府的新聞和宣傳部門是危險的,對于公眾來說,同樣也是危險的。過去一發(fā)生了重大新聞,人們總是等待著新華社、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。盡管有的時候這些新聞機構在時效上、內容上、寫作上和報道手法上不是太出色,需要進一步改進,但畢竟是出自權威新聞機構,在新聞事實上是可靠的。隨著互聯網的出現,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(fā)布新聞,信息發(fā)布者同時也是信息消費者,信息的發(fā)布失去了守門員,信息的消費者自己在控制信息的傳播。我不是在試圖說明這種情形是好還是不好。我只是強調:這是我們面對的現實,我們必須與下一代人的溝通,而溝通的唯一渠道就是:上網。
你別指望,你堅持傳統(tǒng)媒體的傳播方式不變,下一代年輕人會回到傳統(tǒng)的信息源來。歷史是不會倒退的。如果你所服務的傳媒不上網,而且還反對你上網,這個時候,為了你個人的前途,或在未來不下崗,你的唯一出路就是:加入網絡媒體。
我們今天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: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遠離我們敬畏的那些傳統(tǒng)的權威新聞媒體、報紙、電臺和電視臺的新聞和播報。今天的年輕人不像20年前,當時的中國人要被動地去接受宣傳。今天的年輕人看新聞是自己自由的選擇,他們不習慣被灌輸和被動地去接受新聞或是宣傳。他們也不習慣坐在電視跟前,把一個新聞節(jié)目從頭看到底,越來越不習慣把一張報紙從頭讀到尾。他們習慣用遙控器不停地選擇,他們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和信息去閱讀。
上網絕對不是一種時尚,是通過改變傳統(tǒng)文化觀念,甚至語言,而長久地駐留在人世間。這就跟當年畢升發(fā)明活字印刷術一樣意義重大。 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現代化需要互聯網、中國的全球化需要互聯網、中國節(jié)約資源需要互聯網、中國解決國有企業(yè)問題需要互聯網、中國進入信息社會更需要互聯網。正如風光召幾年前跟我講的,“不上網,就沒有出路。”不錯,人們面臨著某些部門為了限制信息的流通而限制使用互聯網,有的新聞單位為了防止記者、編輯上網,竟然把新購置的電腦里的調制解調器給拆除。但是,任何被禁止的信息在網上都可以看到,在網上沒有看不到的東西,在網上沒有禁得住的信息。
新聞媒體對于上網不可再猶豫和觀望了,更不能等待政府部門給你一個什么政策。你不要理睬一些無聊的文人關于“上網是好還是壞”這種討論。未來就是網絡,出路就是上網。